目前分類:小提琴教學-觀念篇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上一篇講到學一般樂器共同需要的條件,本篇要介紹學小提琴特別需要的條件:手型、肢體協調度。

光是手型就有很多要求:一般小提琴學生碰到瓶頸的時候常常哀嘆自己的手不夠大,所以很多人認為"大手"是拉小提琴的優勢。其實所謂的"大手"也是講究的,以下的說明把大手定義得更清楚

文章標籤

Violinc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音樂需要有天分,這個想法大家應該都同意,尤其是從"特教"專業來看,音樂"資優"生的鑑定是想要以音樂性向上表現敏感傑出的方式挑出音樂資質優秀小孩再加以培養,才會在考音樂班時需要被"鑑定"。因此曾經有一兩屆音樂班的入學考試成績出現了演奏能力或基礎很差卻以高分進入音樂班的奇怪現象。因為一直以來在入學考的內容與形式上爭議我們到底是在考"資優"還是"績優",反而把很多學樂器該有的基本認識都搞糊塗了,我不得不在這裡強調,學提琴的條件要求不是只有"音樂性向",還要具備很多其他的基本條件:手型、腦力、肢體協調等等都是影響演奏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些條件若是不好,在學琴的初期也許影響不大,但是學得越久,到了程度需要某種提升的時候,就會遇到瓶頸無法突破,這些是一般教育學者不懂的,提琴老師們也不太去強調的。我希望各位家長在帶孩子學琴之前,應該先有些了解,才能真正幫助自己的小孩在音樂學習和人生抉擇上做適性的選擇。

學樂器通常必備的幾個基本能力如下:音感、節奏感、記憶力三個方面,而拉小提琴通常必備的額外條件還有手型、肢體協調度

文章標籤

Violinc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很多小提琴學生都沒有養成固定練習的習慣。大部分的小提琴學生都只有在"需要練習的時候"才練習。在一般人的觀念裡,練琴是為了練習一首曲子,或是為了準備一個表演,抑或是準備考試而練,沒有比賽、表演、考試的時候就不練琴了。這樣的觀念很糟糕,如果只是業餘愛好者也就算了,可是這個觀念現在似乎已經擴及音樂專業領域的學習者,怪不得現在音樂班音樂系學生的程度走下坡,因為大家都把學樂器當成念學科:功課做完就好了。

殊不知想要當提琴家音樂家是需要生活在音樂裡的。如果你們念音樂系跟念一般科系一樣,覺得應付完學校的課業和考試,畢業以後就可以應徵交響樂團或是音樂科班老師的工作,這樣真的會讓人笑掉大牙的!音樂的藝術性需要陶冶,演奏的技術需要不間斷的淬鍊,這些都需要很長時間養成。學音樂跟練功夫一樣,需要"蹲馬步",在練功夫裡面蹲馬步是第一門基本功,要天天蹲,而且蹲很久,這一步做得越札實,體力越好、下盤越穩,練招式的時候越容易使力。練提琴也是一樣,基本姿勢要標準、固定,基本的運指、運弓要確實,這些基本動作必須天天練、年年練,長期累積下來所發出的聲音才會札實、靈活。說真的,有"功力"的人光是拉一聲空絃就跟一般人不一樣了。

文章標籤

Violinc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階是練樂器的最基本技能,學習所有的樂器都要練習音階,這個觀念大家都知道。但是每當考試的時候,學生們常常在自選曲的部分表現亮眼,在音階的部分表現卻判若兩人。學生們很明顯不喜歡練習音階。學生們的心態我是:音階琶音很無聊,而且感覺花那麼多時間練習卻不覺得有多大的用處,反正只要能應付考試就好,音階不熟練曲子一樣可以練好。這個扭曲和矛盾心態一直是老師們的困擾,如何讓學生們從內心自發地體認音階的重要性,是老師們的一大挑戰。

首先我要先指出現在的小提琴教學裡面,在音階的部分是有些問題的。學生之所以會不喜歡練習音階有幾個原因:第一個是因為音階很簡單又很討厭-音階是非常簡單而且機械化的的上下行音形,但是卻有許多調性,升降記號越多越麻煩、越不容易掌握音準,因此,練音階很無聊又麻煩。第二個原因是它沒有用-老師們都說音階是所有演奏技巧的基礎,但殊不知許多人沒有練音階協奏曲也是拉得嚇嚇叫,而且在曲子當中也看不出來不會音階有什麼影響。

文章標籤

Violinc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有的小提琴家都同意,在所有的樂器裡,就屬小提琴是最難學的;在所有器樂演奏家裡,就屬小提琴家「最用功」,因為不練習就一定退步。小提琴有多難學,一般的人真的想像不到,和以前比起來,現在學小提琴的小朋友真的是比以前多很多,許多人都以為小提琴就像學彈吉他或彈鋼琴一樣,只要找會的人教一教就行,許多人甚至以為參加絃樂社,和學長學就好了。其實小提琴真的很難學,不管是學到哪一個境界,都還是很難!

 

文章標籤

Violinc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的基礎」通常意指兩件事:姿勢標準與放鬆。一般的概念是說拉琴時一定要放鬆;要能夠保持放鬆,必須要建立「標準的姿勢」。但是,到底什麼是「標準的姿勢」?姿勢標準就一定是放鬆的嗎?其實我認為並沒有所謂「標準的姿勢」,如果有的話,小提琴的演奏傳統怎麼會有這麼多學派?每個人的身高體重不一樣、肌肉關節的軟硬靈活程度不同、手臂手掌手指等等也沒有兩個人長得一模一樣。所以面對同樣的技巧,不同的人會使用不同的姿勢或動作去執行。在建立基本姿勢的時候,老師一定要「對於演奏技巧原理有充分的理解」。從最基礎的持琴、拿弓開始,所有的動作都有其基本的功能與運作原理;如果老師深刻地了解這些原理以及觀念,才能依照這些原則為學生尋找最適合的姿勢或運動方式。注意到學生是否有不尋常的體格,然後順著他們的體態去調整姿勢,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姿勢和拉法。將自己的姿勢強加在他人的身上,而且完全不考慮個人差別是很危險的

Violinc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孩子參與樂團的確是刺激學琴意願的好方法,和同儕一同學習、參與更多的演出及排練活動的確可以提高他們接觸樂器的意願。不過這裡面有個嚴重的邏輯缺陷,那就是大部分的家長與老師都著重在樂器的學習,卻忽略這一切活動的重心必須是建立在「愛好音樂」這個嗜好上,而培養這個嗜好的方法是從聽音樂開始,而不是從學樂器開始。

 父母帶著孩子去上樂器課的動機,多半是希望小孩能培養一種良好的嗜好,希望他們學琴之後會喜歡音樂,從此這個愛樂嗜好可以陪伴他們一輩子。可是喜歡練琴的小朋友實在少之又少,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根本不喜歡音樂。如果想要靠練琴和表演來培養小孩對音樂的愛好,其實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想法。長期練琴的壓力和疲累,反而會遏殺了原本對學音樂的好奇心和樂趣。

文章標籤

Violinc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萬丈高樓平地起,BASIC這個字也常常在管理學之中提到,其實打基礎這件事實在是生活、學習、工作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環。即使我們學琴只是一個嗜好,也應該要重視基礎。打好基礎之後,即使是演奏簡單的小曲子,也可以發出悅耳動聽的音色;沒有好的基礎,就只能製造出如「動物遭到蹂躪所發出的慘叫聲」一般的噪音,一點也達不到「怡情養性」、「培養氣質」的效果了。好的基礎,可以讓喜愛音樂的人在提琴的演奏上滿足自己心靈的需求,也可以讓有天分、有志從事音樂演奏的人有機會大放異彩。

Violinc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愛孩子的父母不惜花費金錢、心力和時間送孩子去學鋼琴或提琴等樂器,父母們不知有沒有認真想過:你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麽?

我想,真正的答案不外乎是:想要讓孩子將來能夠隨心所欲的演奏出優美的旋律,感動和娛樂自己,也能感動和娛樂別人;要讓孩子在與音樂的接觸中,培養高雅的興趣、陶冶優越的氣質;在未來生活中,喜樂時,可以用音樂來抒發,憂傷時,可以藉音樂來渲洩;從小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可以融入音樂藝術的美妙,一輩子享用不盡。

文章標籤

Violinc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我的父親開始,一直到了我現在「子承父業」,繼續小提琴教學的事業,在這長達六十年的教學經驗累積之下,我們共同的結論就是"小提琴演奏能力的好壞取決於第一個老師"。大部分音樂班或音樂系的老師在接到新生的時候,最常碰到的問題是「學生的基礎不好」。每每要花至少三個月到一年不等的時間重新調整基礎;而學生們每換一次老師,姿勢就要重新改一次,這對師生兩造而言都是非常挫折的一件事。最糟的是花了很多時間調整,還不一定就可以把毛病根治。問題多半是出在一開始學琴的時候。如果剛開始學的時候基礎沒打好,姿勢沒有確實地要求、養成了一些不好的演奏習慣,那麼這些壞毛病就會根深蒂固融入學生的演奏方式(僵硬的姿勢和緊繃的動作是最常見的「疾病」)。這些長時間累積的習慣性動作,就像慢性病一樣難以根治。以我自己的所聞所見,有許多學生和演奏家就是因此無法更上層樓,許多有天分的人也因此無法成為優秀的演奏家。所以,不管我們學琴的動機為何,都不應該輕視提琴啟蒙教育的重要性。

文章標籤

Violinc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