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許多教提琴的老師都感嘆現在學提琴的學生很難教,學生多半不願意規律地練琴。老師希望學生能夠有好的表現,所以就會逼迫學生練很多的技巧與練習曲,可是一般的學生對於枯燥的教材與長時間的練習充滿排斥,與老師拉鋸的結果是無窮無盡的責備與挫折,最後當然是不了了之,學生不但不再拉琴,甚至從此遠離音樂。有許多人在問,學提琴只是為了要當興趣培養嗜好,為什麼要那麼嚴格?如果只是學興趣就這麼枯燥,那要怎麼當嗜好呢?面對這樣的難題,我認為老師需要做一些觀念上的調整。

 

在前面的文章裡我解釋過小提琴是一件很困難的樂器,如果要能夠拉奏一手好琴,確實需要札實的基礎與無窮盡的練習,不過這是以學生嚴肅看待提琴為前提。傳統的小提琴教學是以”師徒”的關係為中心,老師傳授徒弟畢生絕技,徒弟繼承老師的衣缽繼續傳承、進步甚至發揚光大。因此三百年的發展下來,我們累積了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技巧練習、練習曲等等的教材,各自針對不同的技巧與音樂素養進行目標明確的訓練,這些教學的教材、教法,我戲稱是在培養神鬼戰士」,這是完全鍛鍊菁英的方法,這種方法適合用在天分高、學習強、專注力持久、對音樂充滿熱情與熱愛的人身上,如果可能的話,越小開始越好。歷史上偉大的小提琴家多半是這樣訓練出來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是非常集中而有效的訓練,如果學生可以投注大量的精力開發音樂能力,當然會很有成果。不過,以目前台灣的環境來看,這樣的方法絕對不適用於大部分的學生。

 

我相信沒有人在上第一堂小提琴課之前就已下定決心要當小提琴家。大家都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開始,如果有天分有興趣才繼續,而更多的家長也只是覺得如果小孩會拉琴、喜歡音樂,希望孩子會拉琴之後能夠獨樂樂,也能眾樂樂,有個嗜好讓生活更充實,這樣很好。因此在初學這個階段,培養興趣是很重要的。這並不是說基礎就不用顧了,而是在要求標準與教材的使用上應該可以寬鬆靈活一點,這是許多提琴老師觀念扭不果來的地方。我覺得提琴老師應該把自己的眼界從器樂教學」移往音樂教育」來看提琴啟蒙。我把拉提琴跟打籃球來做一個對比。

 

打籃球是因為喜歡籃球,不是因為想當國手或職籃選手;愛打籃球的人愛什麼時候打球就什麼時候打球;愛打多久就打多久,而且常呼朋引伴一起去打球、看球賽。因為對籃球的喜愛與投入,常常與人研究切磋,並且自發地練習各種動作與技巧,慢慢就越打越好,打得越好,就愈發地喜歡,最後不但很會打籃球,還懂得各種的戰術應用、球隊經營、球員及球隊歷史,變成一個籃球通。請注意,這個世界有許多的籃球通,但他們大多不是職業籃球選手!籃球運動的風行建立起足夠大的市場,支持了職籃的經營,職籃也相對推動了籃球運動的普及以及周邊產業的發達。如果我們看待打籃球這件事像是看待現在的學提琴一樣,一開始就灌輸他們「打籃球基礎很重要」、「要努力練球將來才有出路」、「技巧練好才有機會進國家代表隊」這一類的觀念會不會太可笑?那為什麼扯到拉琴就不一樣了?拉琴為什麼不像打籃球一樣?

拉琴應該是因為喜歡音樂、喜歡演奏,而不是想當獨奏家、想進柏林愛樂吧?在剛入門的階段基本姿勢跟基礎技巧仍然很重要,但是在此同時我們應該把「練琴」與「享受拉琴」連結在一起,喜歡拉琴就會常常拉琴,而且喜歡拉琴的人要常在一起,和同好一起拉琴、一起研究切磋,拉琴會更有趣,而且可以常常揪團去聽音樂會、一同賞析世界名曲。越喜歡拉琴,就越有耐心鑽研各種技巧;越能演奏,就越深入地研究音樂與演奏,長而久之,大家都變成音樂通,但是這些人因為各種原因沒有進入音樂系,琴也不一定拉的啵兒棒,不是嗎?各位老師,我想問,這些人琴也許沒有拉得很好,但是他們快不快樂?他們的生活充不充實?我們如果在過程中不斷地PUSH、壓迫,是不是很可能就把他們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一部份消滅掉了?

對於條件好、反應快,願意投注在提琴學習的,我們當然要給予最集中最札實的訓練,畢竟玉不琢不成器。但是有更多的「一般人」需要我們花心思去研究如何讓他們可以輕鬆地享受拉琴的快樂。現在已經有許多國內外的提琴教育工作者研發了新的教材,這些教材著重在練習簡單的動作、學習通俗的曲目,以及編寫適合初學的合奏樂曲等等,它們都有類似的理念,就是透過演奏簡單通俗的樂曲來重複特定的姿勢與動作,以達到練琴的效果,避開枯燥沒有旋律的練習曲。這些一般的學生不趕進度,但是常常換相同程度的曲目,加上有齊奏、合奏的機會,可以增加學習的樂趣,如此慢慢累積,將來才會有一群喜歡音樂的「大眾」,形成足夠的市場支持專業音樂以及周邊產業的發展。大家開始引導學生「打籃球」吧!

arrow
arrow

    Violinc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