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音樂需要有天分,這個想法大家應該都同意,尤其是從"特教"專業來看,音樂"資優"生的鑑定是想要以音樂性向上表現敏感傑出的方式挑出音樂資質優秀小孩再加以培養,才會在考音樂班時需要被"鑑定"。因此曾經有一兩屆音樂班的入學考試成績出現了演奏能力或基礎很差卻以高分進入音樂班的奇怪現象。因為一直以來在入學考的內容與形式上爭議我們到底是在考"資優"還是"績優",反而把很多學樂器該有的基本認識都搞糊塗了,我不得不在這裡強調,學提琴的條件要求不是只有"音樂性向",還要具備很多其他的基本條件:手型、腦力、肢體協調等等都是影響演奏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些條件若是不好,在學琴的初期也許影響不大,但是學得越久,到了程度需要某種提升的時候,就會遇到瓶頸無法突破,這些是一般教育學者不懂的,提琴老師們也不太去強調的。我希望各位家長在帶孩子學琴之前,應該先有些了解,才能真正幫助自己的小孩在音樂學習和人生抉擇上做適性的選擇。

學樂器通常必備的幾個基本能力如下:音感、節奏感、記憶力三個方面,而拉小提琴通常必備的額外條件還有手型、肢體協調度

先從一般學樂器需要的先天條件來講,音感又分為音準與音色兩種辨別力;節奏感又分為有韻律的節奏與沒有韻律的節奏;記憶力又分為旋律的記憶力與肢體的記憶力

音準:如果小朋友聽到任何簡單的旋律之後可以立即複製,已完全相同的音高唱出相同的旋律,表示音感很好。當然也有音感很好但是唱不出來的,要辨別這一種也很簡單,就是給他聽兩個簡單的旋律或是音高,之後讓他告訴你這兩個音是一樣還是不一樣,音高還是音低。好的音感可以辨別音準,因為音準的人唱歌不容易走調。而在小提琴上面,對音準的要求是極高的,一般音準好的人可以辨別5%的音準誤差,而優秀的小提琴演奏者必須能夠把誤差值降到2%~3%。這樣的能力必須靠訓練以及先天的敏感度。

音色:音樂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相同的曲調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讓聽眾感受不同的感動。最基本的差別就在音色變化。同一個音用鋼琴彈和薩克斯風吹是不一樣的,一個音感很好的人要能辨別音色細微的變化,就像潛艇的聲納系統,可以探知擋在前方的物體是鯨魚還是另一艘潛艇。厲害的作曲家可以用不同的樂器組合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拉威爾的波列露舞曲,相同的旋律重複了N次卻一點也不無聊。這個能力可以用最基本的方式來探知:如果你連摩托車跟汽車的引擎聲音都分不出來,那還是不要學樂器比較好。

有韻律的節奏:如果你聽到搖滾樂會自然地隨著音樂搖擺;聽到進行曲可以自然地跟著踏步,那恭喜你,你有基本的節奏感。當然也有複雜的節奏感,很多舞曲都有切分音,或是不在拍子上,但是仍然可以抓到一定的韻律,在爵士樂、嘻哈音樂和Pop音樂裡很多,只要你可以拿來跳舞或擺動,就算是節奏感好的。

沒有韻律的節奏:音樂裡還有很多節奏是沒有規律的,不過這種情況並不多見,這種需要比較多的"腦耳"協調,在優良韻律節奏感的基礎上是可以訓練的。拉提琴的學生很大一部分節奏感不好,尤其是這種看似沒有規律的節奏,需要花一些時間和演奏的指法和弓法協調並且反覆練習才能克服,如果碰上肢體協調性不佳的,那基本上是無解的。

旋律性記憶:一般小朋友旋律記憶都是很厲害的,很多兒歌或是電視上的廣告歌、卡通歌等等,聽幾次就可以哼出來,這是學音樂最基礎的能力。隨著程度提升,曲子越來越長、越來越複雜,這個旋律記憶慢慢要變成反射動作一樣的本能,才能應付越來越複雜的音樂結構。

肢體記憶:在演奏樂器時,演奏的動作跟"運動"是有很大的關聯的,演奏的動作常常是一系列肢體的連續動作組成,在演奏的時候這些動作變成像反射動作一樣,下意識地完成,這我把它叫做肢體記憶。成人的肢體記憶是很差的,必須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分別反覆練習,之後再花一段時間練習協調彙整成連續動作,就像我們體育課鍊帶球上籃一樣。小朋友如果平衡感很好、運動神經發達,通常學樂器時的練習時間可以縮短很多。

(待續)

 

arrow
arrow

    Violinchi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